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9
5
IT 管理
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系列 第 9

病症08:「安啦!這需求我今天就可以搞定了!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剛接收到「新增會員上傳大頭貼」新需求的你,以最高效率找了團隊的工程師們一起討論時程:「這個功能,大家覺得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呢?」

團隊內最資深的工程師阿麥滑動了一下設計稿,胸有成竹地說:「喔,這個我看過,就是一個上傳元件嘛,很單純。後端 API 也有現成,大概 3 天吧?」

你看著阿麥那自信的眼神,又看了看團隊中其他比較資淺的工程師,希望他們給予其他的觀點但遲遲沒有下文,於是心想:「阿麥都說 3 天了,那應該就是 3 天吧。」你爽快地在專案管理工具上,為這個任務標上了「 3 天」的估期。

然而,當團隊實際開始動工後,就發現原來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:

  • 使用者上傳的圖片,需要做裁切、壓縮,還要做頭像的圓形預覽。
  • 後端的 API 雖然有,但缺乏處理大尺寸圖片的保護機制,一上傳就超時。
  • 還有需要處理圖片上傳失敗、格式不符、甚至是有心人士上傳惡意檔案的各種例外狀況。

那個從阿麥口中輕鬆寫意說出的 3 天承諾,就如同渣男的蜜糖毒藥,直接在現實面前無情戳破,最終演變成一場長達兩週、充斥著加班、爭吵與道歉的噩夢。

症狀診斷

當你陷入這種狀況的時候,在此宣佈你確診為「估算樂觀偏誤症」

在繼續往下看之前,我們先釐清一下它與前一個病症的兄弟關係:

  • 病症 07 是你根本不知道冰山的全貌,病因是「範疇不清」。
  • 今天的 病症 08 則是你已經看到了冰山,卻天真地以為自己開的是一台破冰船,能三天就把它撞開,病因是「時程誤判」。

這個病的根源,在於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「樂觀偏誤」。在壓力下,我們會下意識地忽略所有潛在的風險,只考慮最順利的「理想路徑」,然後給出一個聽起來很棒,但幾乎不可能達成的時程承諾。

新手 PM 往往把工程師的「直覺猜測」奉為「神聖誓言」;而資深 PM 則像專業氣象預報員,不會斬釘截鐵地說「明天一定出太陽」,而是說「明天降雨機率是 20%」。

作為專案經理,你的職責不能武斷地給出單一期限,而是必須要基於經驗和數據,在心裡找出一個合理的「時間可能性區間」。

處方籤

這份處方除了方法,更多會著重在跟團員的對話、溝通,而在我們開始學習如何「提問」之前,有一件更重要的事:你的提問品質,取決於你對「複雜度」的敏感度。

而這個敏感度,正是我們在病症07的處方籤中所鍛鍊的(點我回去鍛鍊)。你越是熟練地在平時用那四把手術刀(使用者旅程、正反向流程、角色權限、跨功能依賴)去拆解各種功能,你的大腦中就越會建立起一張風險地圖。

當你聽到「上傳大頭貼」時,你的腦中就會自動浮現「圖片壓縮」、「權限管理」、「CDN流量」等關鍵字。有了這張地圖,你的提問才會精準、有力,才能真正引導團隊看見冰山的全貌。所以,請務必將病症 07 的處方,當作你日常的內功來修煉。

第一步:先學會「三點估算法」這個工具

針對任何一個任務,你心中都應該要有三個數字,而不是一個:

  • O - 樂觀時程
    「如果宇宙大發慈悲,沒有任何會議打擾,需求清晰無誤,一次就寫對所有程式碼,需要多久?」
  • M - 最可能時程
    「憑我們的經驗,正常情況下,考慮到一些小問題和日常雜務,大概需要多久?」
  • P - 悲觀時程
    「如果墨菲定律顯靈,API 文件是錯的、關鍵人生病、需求方突然失憶,最慘最慘會需要多久?」

第二步:用「引導式提問」引出團隊的三點估算

有了上面的三點概念後,下一步就是如何引導團隊使用。

面對像阿麥一樣對自己自信的工程師,直接要求他用三點估算法,高度可能會被認為是不信任他的專業,輕則態度不屑重則對你惡言相向,所以面對這種型態的工程師,你需要更有技巧地去引導。

當工程師說:「這個大概 X 天吧。」 → 我們先把這個時程天數,當作 M 最可能時程

  • 悲觀情境建議的通用提問句型:
    「了解,X 天聽起來很不錯。那想跟你請教一下,如果我們要考慮到最壞的情況,例如 [舉一個相關的潛在風險,例如:第三方 API 不穩定],你覺得最慘可能會需要多久的時間來除錯?」
  • 樂觀情境建議的通用提問句型:
    「反過來說,如果一切都超順利,完全沒有任何意外,有沒有可能比 X 天更早搞定?」

透過這種方式,引導他一起思考得更周全,而你也會獲取到你所想知道的三點時間點。

第三步:建立你自己的「私房估算日誌」

在你一開始對任何功能的評估沒有任何經驗、概念的時候,我會十分建議一定要進行這個步驟。

請準備一個只有你看得到的試算表,記錄下每一次的估算與實際結果,以下的表格範例可以參考:

任務名稱 樂觀(O) 最可能(M) 悲觀(P) 實際耗時 學習筆記
開發登入API 10小時 16小時 40小時 24小時 第三方串接的坑比想像中多
撰寫錯誤文案 3小時 4小時 6小時 3.5小時 純文案工作,團隊估算很準

第四步:在複盤會議中「向前看」,而非「向後看」

在複盤會議中,絕對不要拿出你的日誌說:「你看!阿麥你上次估三天,結果做了七天!」這是在製造敵人,並且你的未來溝通之路會更坎坷,你的目標是引導團隊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,應用到未來。

  • 錯誤的問法: 「我們上次為什麼估錯了?」 這樣的問法充滿著究責語氣。
  • 建議的通用提問句型:
    • 「夥伴們,我們上個 Sprint 在處理 [某個類型的任務,例如:第三方串接] 時,學到了一些寶貴的經驗。這個 Sprint 我們有一個類似的 [新任務名稱],有了上次的經驗,我們這次在估算上,有沒有需要特別考慮進去的地方?」
    • 「上個 Sprint 中,哪個任務的估算和實際狀況最接近?我們當時是怎麼估的?這個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到這次的其他任務上嗎?」

不用刻意提「估算準不準」,因為認真來說本來就不可能每次都預估到很準,更重要是引導團隊將「已知的教訓」,應用到未來的任務上,那麼不僅估算的落差幅度會越小,而團隊也會跟著你一起在評估思考上越來越全面。

臨床實戰

好,現在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讓 PM 胃痛的「上傳大頭貼」場景。當時,資深工程師阿麥憑直覺給了「三天」。如果我們當時沒有直接接受,而是啟動了我們的「私房筆記術」,情況會如何發展?

第一步:啟動引導式提問

你不會直接接受「三天」,而是會說:「好的,阿麥,三天是我們最可能的時程。那想跟你請教一下,如果我們要考慮到最壞的情況,例如後端 API 要大改、還要處理一些奇怪的圖片格式,你覺得最慘可能會需要多久?」

經過一番討論,你得到了三個數字:樂觀(O)=1.5天,最可能(M)=3天,悲觀(P)=10天。

第二步:在你的私房日誌中計算與記錄

你回到座位,打開你的秘密武器「估算日誌」,尋找過去相似度比較高的功能來做一個比較、估算,最後你得到一個 2 天到 10 天的估算範圍。

這時候相信你已經心裡有數,這個任務的風險區間很大,所以在對外溝通時,你是完全不能直接以阿麥的 3 天作為答案,會建議抓一個中間值比如 5 天作時程回報。

第三步:事後校準與學習

兩週後,這個功能實際花了 7 天才完成,比你自己預期的天數還是多了 2 天,那麼就要透過覆盤會議上跟大家了解這中間遇到的困難,不僅幫助你自己的日程筆記又可以多更多補充,也帶著團隊一起思考,那麼這一次的估算落差,就會變成了你和團隊共同成長的養分。

特別門診:如何將估算範圍,轉化為可靠承諾

嘿,這次沒有 B 計畫。畢竟,估計時程區間需要靠反覆練習與累積經驗才能更加上手。不過,除了估計時程外,還有另一件重要事情:對外如何報時程。尤其當這個功能是上級或老闆特別關注的任務時,如何有效地報告時程評估就成為另一門溝通藝術,這正是特別門診想要補充的部分。

我們透過跟團隊獲取資訊和自己過去的經驗,總結得出了一個 2 - 10 天的估算範圍。但你知道,直接拿這個範圍去跟老闆報告,無異於自殺,因為我們報時程本來就不可能給一個區間。老闆要的不是可能性,而是確定性。

此刻,我們要化身為風險談判專家,將團隊內部的「科學分析」,轉化為對外部的「商業承諾」。那麼我們該怎麼跟老闆溝通,會既給老闆確定性,又能確保萬一的變化性呢?

你的溝通策略如下:

第一步:在你心中,選定一個「承諾數字」

基本上不建議你報 2 天(太樂觀了),也不要報 10 天(太悲觀了),通常會落在「最可能時程」和「悲觀時程」之間,在上面臨床實戰我們選擇「5 天」這個數字,這樣既包含了緩衝,也不會顯得團隊的工作企圖太低。

第二步:給出數字,但「綁定假設」

  • 你可以先說: 「老闆,經過我們團隊的詳細評估,我們承諾可以在『 5 天』內完成。」在這邊直接給出你選定的單一數字。
  • 接著,立刻綁定假設: 「這個 5 天的承諾,是基於幾個關鍵假設:第一,我們能在一日內拿到 API 文件;第二,協作窗口能即時回覆我們的問題。」
  • 潛台詞: 我給了你想要的確定性,但這個確定性,是還有其他跨單位要共同維護。如果假設不成立,時程就需要重新討論。

第三步:提供「超標的可能性」

  • 最後還要說: 「當然,如果這幾個假設都進行得非常順利,我們有機會在 5 天內提前完成,給客戶一個驚喜。」
  • 潛台詞: 我是一個有野心的 PM,我承諾的是一個可靠的底線,但我們團隊會挑戰更高的目標。

最後的醫囑

所以,下次當有人問你「這個大概要多久?」時,請記住一個關鍵的區別:業餘者給出「猜測」,而專業者提出「預測」。

一個「猜測」是基於個人直覺的脆弱承諾,沒有意外之下都會在現實的衝擊下粉身碎骨。而一個「預測」則是基於團隊共識、風險分析與歷史數據的科學推論,既有彈性也經得起考驗。


每當迷之自信型態工程師又對我誇下海口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819/20145790SpoJat8KGK.png
直接當作遇到跳樓大拍賣可信度先砍個 50% off 卡特懂ㄛ


上一篇
病症07:「這個功能,應該沒有很複雜吧?」
下一篇
病症09:「這個功能真的需要兩週?」
系列文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